宋代文学家苏轼在《于潜僧绿筠轩》中写道: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”。从诗句可以读出,苏轼很喜欢竹子,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为伴,这是对居住环境的高雅品味,对竹子的高度评价,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依。
据统计,竹林的负氧离子含量为15万个/ cm³ -20万个/cm³,一般森林为10万个/cm³ -15万个/cm³,城市街区为1000个/cm³,而密集住宅只有50个/cm³。由此可见,竹林的负氧离子含量远远高于其他陆地类型。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竹林里会倍感空气清新,心旷神怡,也难怪我们的大文学家苏轼“不可居无竹”。竹子有涵养水源之效用。
古诗云:“桃花江岸美人多”,特指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畔的女子皮肤白皙嫩滑,容貌俏丽,其实有其科学道理。桃花江两岸的集雨区绝大部分被竹林覆盖,竹子里的一些有机元素,如有机硅、有机锗等活性成分会渗入到桃花江,对两岸长期饮用和使用桃花江水的女子的皮肤有着滋养作用,其实这种现象在中国的江南地区是非常普遍的,长期生活在两岸中有茂密竹林的江河边的女性,都皮肤光滑,美若桃花。
竹子还具有很强的抗辐射和抗毒的能力。二战时期,日本广岛、长崎遭到原子弹的轰炸,在 爆炸中心及周围地区,动植物几乎灭绝,唯有竹子和银杏存活下来;越战期间,美军用化学杀虫剂杀死地面植物,借以攻击利用丛林作战的游击队员,但唯独竹子生存了下来。
由于竹林根系发达,竹鞭错综复杂、交叉盘结,林内土壤疏松,通透性良好,竹叶茂密。竹子每2年更换一次新叶,地面枯枝落叶层厚,对周围的环境有良好的改善。它不仅能调节气候、净化空气,还能保持水土、防风固沙。同等生物量的竹子其氧气的释放量比其他植被多35%;每公顷竹林固碳5.09吨,是杉木林的 1.46倍,是热带雨林的1.33倍;每根竹子能固定6m³的土壤。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,竹子种的越多,越利于净化空气,保护自然。难怪在当前人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和威胁的时候,有生态学家呼吁:“让竹子来拯救地球”。
竹子繁衍能力和生命力强。虽然它在地面上各自独立生长,而在地下却连成一个网状的整体,通过竹鞭自身繁殖,彼此传递营养和信息。每公顷的竹林大约有两公里的鞭根,一万多颗蓄势待发的竹芽。所以,在植物学家看来,一片竹林其实就是一整颗植株。
毛竹林的换叶季节一直会持续到春分。春分过后,新生的枝叶刚出头,就开始从阳光中获取营养,通过地下茎输送到新的生命体内。幼小的竹笋准备破土而出。经历三月里的第一场春雨,竹笋终于按捺不住寂寞,钻出地面,一探究竟。
竹笋在春天阳光的沐浴下,四十天就能长到二十多米高,生长快的时候,一昼夜能长高一米以上。在温润的空气中,竹子夜间生长的速度更是白天的一倍。因此,它们也被称为世界上生长快速的植物。
竹子在春季用短短几十天的时间,就能够长到其他树木几十年才能到达的高度。当竹子的高度和直径固定后,就不再长高长粗,只是变得更加强壮和坚韧,在四到六年时便可进行采伐。竹林长成后须及时砍伐,立竹时间过长,将导致竹林密度过大,竹杆自行枯萎死亡。
中国是竹的故乡,也是世界上竹类分布广泛、资源多、利用早的国家之一。根据第6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,中国现有竹林面积500万公顷,为世界竹林总面积的39%。中国竹类植物有38属,500余种,其中世界上具有商业经济价值的毛竹85%分布在中国。我国毛竹林又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,尤其以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安徽等省集中。总而言之,和一般类型的森林相比较,竹林具有更加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