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步于上海世博园,观众经常可以发现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织演绎——竹材的运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
“西班牙馆、印度馆、印度尼西亚馆、挪威馆、越南馆和秘鲁馆……”国际竹藤组织(INBAR)总干事古珍博士对世博会上的竹藤建筑如数家珍。“以西班牙馆的‘藤条篮子’造型为例,该馆对于藤的应用令人叹为观止。场馆外表覆盖的8500多块在山东手工编织的藤板,就像弗拉门戈舞者的裙子”。
如果说西班牙馆的风情过于绚烂,那“德中同行之家”的简洁造型,可以让人沉下心来思考竹藤元素在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原因。“德中同行之家”的骨架来自于中国云南的8米长巨龙竹竿,建筑外表还覆盖着透明薄膜,在夜晚如同点亮的灯笼。
“德中同行之家”设计师马库斯·海因斯多夫认为,竹子的内在美使其在建筑设计中显得格外高雅,同时作为有机材料,它又让人认识到可持续生活的潜力。
可不要认为用竹藤做建筑材料是很简单的事。在以“零化学物质”著称的印度馆内使用了世界上最大的竹制穹顶:一根跨度逾三十四米的顶梁,要用竹材加工出弧度来,其难度可想而知。竹子最终能够“挑大梁”,实际上是利用现代工艺和科技对传统材料进行再加工的结果。
除了运用于建筑外,上海世博会上的国际竹藤组织馆,本身还是竹材的集大成者:从传统的编织品、容器和生活寝具,到运用现代技术的高品质竹纤维纺织品、竹藤生物制品,还有在废弃后可自然降解的竹制键盘、鼠标和笔记本外壳,都让观众大开眼界。
事实上,在低碳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,如何从竹藤这种传统材料中汲取生活智慧,已然成为一股时尚潮流。比如,在国际竹藤组织馆内展出的一系列竹藤编织箱包中,居然有时尚巨头古驰推出的一款手提包,其手柄就是用竹做成的,显得古朴而优雅。此外,在国际竹藤组织荣誉日活动上有过惊艳亮相的北京良宵竹乐团,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。